【橙新聞】習近平洛陽行定調「智造+文旅」融合戰略 千年石窟綻放產業新機
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日深入河南洛陽調研,將先進製造業與文化遺產保護兩大國家戰略有機結合。在見證直徑8.5米風電軸承極限載荷測試後,習近平強調「要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」,為新質生產力注入傳統工業新動能。
洛陽軸承集團技術總監王偉匯報:”企業自主研發的盾構機主軸承使用壽命突破15公里,較進口產品提升3倍,價格僅為六成”
這家擁有70年歷史的「國之重器」企業,現佔據高鐵軸承國產化市場92%份額。其國家重點實驗室近三年申請專利487項,其中PCT國際專利佔比達35%。值得關注的是,企業與清華大學合作開發的磁懸浮軸承系統,可使工業壓縮機能耗降低27%。
轉赴龍門石窟考察時,習近平在盧舍那大佛前與遊客探討數字化保護技術。這座始鑿於北魏的藝術寶庫,現已建成全球首個石窟寺毫米級高精度數字檔案,3D建模數據量達2.1PB。文旅部數據顯示,其「夜遊龍門」項目帶動周邊民宿入住率提升至89%,較改造前增長41%。
「要讓文物活起來、文旅旺起來。」習近平特別聽取「伊洛河文化帶」規劃匯報。該項目串聯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等21個文化地標,預計2025年建成後可形成百億級文旅消費圈。洛陽市長透露,正在申報「世界遺產城市」稱號,已修復193處古建築群。
此次調研釋放產業轉型強烈信號,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報告顯示,2023年我國高端軸承進口依存度仍達68%。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指出,洛軸模式可複製到液壓件、密封件等「卡脖子」領域,預計「十四五」末將形成20個千億級基礎件產業集群。